中国企业失去成本优势

来源:www.e2shop.cn 作者:杭州嘉兴验厂网 发布时间:09-28

SA8000,中国企业失去成本优势

近两年来,国际上围绕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话题不断,而国内舆论的主流,仍在强调廉价劳动力的相对比较优势上,对外经贸研究的视角过窄和对策能力弱势,已使得我们的外贸发展思路陷入了误区之中。近两年来,日、美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引领下,从彩电、纺织品、玩具、家具等大宗的低端产品实施反倾销,到利益集团从中作梗形成高压封堵的合围态势,我国对外经贸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格局。这绝非是可通过双边协商、短期政府大宗采购可消减的现象。
据我们的跟踪分析,2004年我国企业的出口将遭遇更多的壁垒。在加入WTO后,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的贸易保护作用日益弱化,而以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为典型手段的贸易保护越来越多被予以利用。国际社会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认知的偏差,导致贸易磨擦有增无减。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上升,不可避免地与国外产业发生更激烈的竞争,将使外贸发展与国外产业产生冲突和贸易纠纷的可能性长期化。据联合国的一份资料预计,今年仅绿色壁垒就可能使我国70亿美元以上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利用启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特保)来制造壁垒,使用特保条款制造壁垒将是2004年外国制造对华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其中纺织品最有可能遭遇特保制裁。技术壁垒涉及面将更广。2002年以来,每年都有70%以上的中国企业遭遇到技术壁垒的阻碍。我国作为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外向依存度与内需不旺交替互动的恶性循环,为了避免在劳动力条件问题上陷于被动的局面出现,应该及早全面启动新的外贸发展战略,促进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把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中,让国外的消费者乐意为我们的福利发展买单。
当前,伴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发达国家正在逐步将其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使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投资形势的变化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局:
首先,在国际生产体系中,中国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显然,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随着2005年加入WTO过渡期的终结,企业外贸经营权的放松,竞争性的出口必然会进一步挤占他国的市场份额,在多种利益的磨合下,经贸磨擦的强度将趋加大。
    其次,当今时代,各国呈现出一种"网络模式"的经济联系,而非"雁阵模式"。特点是合作为主,"合则多赢,分则共损"。在这一模式下,各国改变了以往的竞争和赶超观念,积极建立多方面参与的国际产业链,有利于生产、销售和出口,从而形成既有竞争又重视合作的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国制造业产量和出口规模巨大,但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来样加工型的品种占出口总数的95%以上——企业缺乏自行开发生产的能力,卖的多,赚的少。尽管出口连创新高,能生产出世界一流产品,却没有自己的世界一流品牌。指望企业出口产品全面升级来化解各国的围堵浪潮只能是一厢情愿并将落空。因此,未来出口量与利的背离将更趋严重。
   第三,廉价劳动力事实上已成为我国扩大出口的双刃剑,对其比较优势大有反思的必要。一是不应静止地看待国内情形,更应顾及外围的种种变数。发展中各国的经济改革释放出更便宜的廉价劳力,已加速降解我们的比较优势;二是劳动力比较隐含着对生活福利、生产条件等劳工权利保护,凸显出国情现状的软肋,无论在道德舆论上或是增量创收上都将授人以柄,留给国内外各种利益集团攻击的隙缝,使贸易保护可在更加冠冕堂皇的舆论支持下师出有名。SA8000标准的国际化实际上己宣告一个新变局的形成。
第四,技术壁垒涉及面将更广。我国企业一直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进入2004年后,国外采用技术壁垒更有针对性、涉及面更广。美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起初他们并不关心的SA8000对贸易限制的巨大作用,于2003年底专门拨款100万美元要求SA8000加快在中国和越南的推广,将劳工权利与订单挂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